查看原文
其他

再见!太原街!

点击关注→ 沈阳指南 2021-05-30

来源 | 家在沈阳


从一条土道一路走过来的太原街,曾经是沈阳人的骄傲。


走在今天的太原街上,却感觉她是那么空洞,那么浮华,那么无聊,一种怅然若失的滋味,苦上心头。
整个沈阳太原街,俨然一副空架子!



人不多,也不少。
总之,太原街往日的繁荣不再了!太原街昔日的辉煌没有了!




看看太原街,除了中兴,几乎全都是一样规模的大厦。
一样的牌子;一样的布局;一样的代言人;一样的乏味!今天的沈阳太原街,只要去一家商场,别的都算去过了。


走在今天的太原街上,感觉人群都是自东向西一个方向走,要么是去万达,要么是去火车站,要么是去地下。
有的商厦,基本处于倒闭状态,有的商厦,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,冷冷清清!今后的状况,恐怕更糟……


冷眼看去,极尽奢华。
现代的装饰材料,现代的风格以及现代色彩,都使我们目眩。
但我们一点也不仰视它,因为它没有灵魂。


究其原因,非常简单:千店一面,毫无特色经营!
太原街的沈阳味道、沈阳人值得留恋的记忆、原本在这条街上的沈阳著名老字号,早都已经被“取缔”!


中街,尽管已经面目全非,但毕竟还有几幢老楼得以保存,而太原街主街,却整个被摧毁了。
这个摧毁,不是市场的需要,是政绩的怂恿,是体制的庇护。




我们从不一概地反对商业用地的开发,更不是什么为反对而反对。
我们反对的是,拆除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的街区和建筑。因为这样的建筑,是城市文化历史的符号,是最直观的历史记忆。



对于80后的人们,沈阳太原街原来是什么样,他们可能很少知道,或者根本不知道。
所以,作为一个沈阳人,一个时代的记录者,我有义务,也有必要,对昔日的繁荣加以还原!



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,沈阳太原街不分节假日,几乎天天门庭若市,车水马龙。
除了自身东西走向的较大规模商店,它的南北两翼特色店、专业店,加之纵横交错的胡同店铺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网络。



太原街西侧路口堵头,是一处规模很大的药店,文革后期改名叫“东方红大药房”。


图右下角为东方红大药房


它的北侧,是一个神秘,没有名字,不对外的商店。但那个时期的沈阳老百姓都知道,它是著名的“太原街4号”。
这个店,是专门特供副食品的店,每天从这里拉出来的高档副食品,让人们羡慕不已,瞠目结舌……



在那个年代,市面上很难看到的中华烟、茅台酒、梅林牌罐头、酸黄瓜罐头等高档食品,整箱、成批地从这里拉出。


每次拉出,几乎都有不少围观的群众,人们的目光,一直目送着远去的货车……它的特供对象是:行政13级以上高干、位于北陵的沈阳友谊宾馆、位于中山广场的辽宁宾馆、位于三经街的沈阳“安乐窝”、部队师以上的首长……



顺着药店往前走,是著名的“文物商店”。
这里主要是鉴定文物和收购文物。在这里,除了看不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,从先秦两汉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,到唐宋元明清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物,几乎都可以看到。


每天在这里观赏的人们络绎不绝,人们十分安静,即使惊讶,也绝不玻璃心。那个时期的人文环境,真是让人感叹!


那时,文物店出售的部分文物,在今天看来,也价格不菲,但绝对不是赝品!购买者寥寥无几,只有港澳台人士或外宾问津,成交者均在店内密室洽淡。




与文物店相邻的商店,是“丝绸商店”。
这里,凡是苏州、杭州的新款丝绸,可以很快上市。几十种花色,带有浓郁江南风格的丝绸,漂亮极了。沈阳及周边城市、地区的人们结婚,都到这里买丝绸,做新婚被面。



再往前走,是“沈阳玻璃器皿商店”
这个专业店,不仅为医药部门及各单位的化验室提供专业医疗、化验用玻璃器皿,还为普通百姓提供生活用玻璃产品。
从玻璃器皿商店往右拐,是一个胡同。胡同对面,是当时著名的“妇女儿童用品商店”。


这个专业店,经营妇女儿童服装、用品,还经营各种儿童玩具。
应有尽有,是真正的儿童乐园!



顺着胡同往前走往右拐,是著名的“东北电影院”。
它之所以著名,是因为这里电影开幕前的独特钟声。
东北电影院的钟声,不仅在全东北独一无二,在全国也极为罕见!人们对东北电影院的钟声,达到了肃然起敬的的程度。
甚至每次去看电影的目的,都是为钟声而去。


东北电影院内部


东北电影院内部


五十年代东北电影院的流动售票处


东北电影院票根


在“妇女儿童商店”的前面,是当时沈阳人都知道的“兰州商场”。
每到节假日,这里几乎挤到推不开门的程度!老百姓叫它大众百货。


兰州商场右侧的胡同,有一个沈阳市唯一放映新闻纪录片的电影院,叫“新闻电影院”。
那时,人们对新闻纪录影片,情有独钟。



过了胡同,前面就是有名的“南江食品店”。
每到夏季的周六周日,二楼开设带有西餐风格的特色午餐。没有炒菜,只有啤酒和拼盘,主食是各种面包。拼盘以各种香肠为主,非常独特,是自己制作的。其诱人的味道,在楼下就可以闻到。


每逢夏季休息日,人们宁可排队,也要等候这顿风味独特的午餐。
文革期间,该店更名“沁园春”,后来彻底消失。


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沁园春



南江食品店的前面,是太原街唯一的“外文书店”。
这里不仅经营外文图书、唱片、磁带、教材,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,每逢新年春节,这里出售的明信片、贺年卡,质量堪称艺术品。


外文书店


外文书店右侧,是“沈阳第一百货商店”。
它规模较大,和“联营公司”的规模不相上下,但所处位置不如“联营”。它的优势在于,有自己的电梯,而且是典型的非全封闭欧式电梯,这在那个年代,是不多见的。
那时候,有句俗话叫:“土包子进城,先逛‘一百’,后逛‘联营’”。


日伪时期的一百,那时叫“满蒙毛织株式会社百货店”



和“一百”紧挨着的,是有名的“大隆高级服装商店”。
在“大隆”的斜对过,是著名的“秋林公司”。
它是早在伪满时期,俄罗斯在中国办的连锁店。沈阳秋林公司,是太原街上唯一提供外汇商品的商店。太原街上唯一的“出国人员服务部”,就设在这里的四楼。


这里的柜台全部是高高在上,有一尺高度,顾客买东西都得仰视购买。尽管如此,顾客并不觉得不舒服,因为这里的东西,在其他商店,是很难看到的。女服务员带三角头巾服务,建国初期,还曾有前苏联的女服务员在这里卖货。


当时圈楼、秋林公司的员工装扮


此外,“秋林公司”一楼西式糕点专卖店,每天顾客盈门。
其独特的味道,精美的制作,繁多的品种,堪称太原街上一绝。八十年代后,这种西式糕点,在沈阳彻底绝迹!


从“秋林公司”折返,回到太原街西侧的店铺,西南侧是有名的“花鱼宫”。
这里出售各种金鱼珍品,当时有名的“金鱼纪念邮票”上的12种金鱼,在这里基本都可以买到。



太原街西侧堵头,是“和平区文化馆”。
这个文化馆很有意思,平时是文化辅导,但每到新年,他会把堵头门市办成挂历专卖店。这个挂历专卖店,可以说是全沈阳市,挂历种类最全的。


1977年的和平区文化馆,鲁美在这里搞活动


除了文化馆,老沈阳还有文化宫,五十年代的市文化宫


58年以后的市文化宫,看,已经在用简化字了


继续往东走,是太原街唯一的水果专卖店。
这里一年四季,南北方的应季水果都可以买到。
与水果商店相比邻的,是著名的“工艺美术商店”。
这里有各种工艺美术品,尤其是出售的陶瓷工艺品,非常精美。


工艺美术商店一楼的檀香木扇子、二楼的文房四宝,每天销量都很大。这里还出售许多书法名家最鼎盛时期的书法真迹,以及国画、工笔画名家的作品。



过了“工艺美术商店”,再过“照相器材商店”往右拐,是有名的“园路餐厅”。
园路餐厅不讲求西式大餐,而是面向普通大众,最出名的是“罐鸡”、“罐牛肉”、“番茄意大利通心粉”。一楼是快餐,这里的“澄沙包”和元宵,是沈阳市最著名的小吃。


此外,这里生产的冰棍、冰淇淋,也是沈阳市冷饮中的名品。
那时,沈阳市的大街小巷,经常可以听到“园路冰棍”的叫卖声。

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,园路餐厅设外摊卖元宵
绕过“园路餐厅”右拐,就是著名的“圈楼”(当时的沈阳人都这么习惯的称呼)——其实叫“和平副食商店”。


沈阳人都喜欢到这里买菜,哪怕是离市区较偏远的居民,也会乘车来“圈楼”买副食品。


临街的门脸



这里不仅供应各种蔬菜、水果、鸡鸭鱼肉、各种调料,那个年代,有时还可以买到特殊副食品种,比如鲸鱼肉、野猪肉、野狍子肉、骆驼肉……


这是目前在网上能够找到的唯一一张展示圈楼内部结构的照片,可以清晰的看出菜床的弧形结构


当年,圈楼里有个全国著名的人物——“李素文”。
这个从服务员干起来的服务明星,以她始终如一的“微笑服务”,干到后来的中共中央委员、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,甚至代表中国妇女,登上联合国的讲台。


当年,李素文的柜台,经常是围观者超过购买者,多数人是来看她怎么“为人民服务”的。
李素文在服务人民


李素文在分享心得


“园路餐厅”对过,就是“联营公司”的东门。“联营公司”(中兴大厦的前身)是建国初期,沈阳市公私合营最典型的产物。


联营公司的建筑,外观是土黄色的马赛克罩面,楼梯扶手是天然黑色大理石,带有花纹。
联营公司是太原街上最大的百货商店,也是太原街的标志性建筑。



联营公司西侧的胡同内,有一家大众小吃,他就是有名的“杨家吊炉饼”。
太原街南侧的“和平文化用品商店”,是太原街上唯一的文化用品店。与和平文化用品商店相邻的是“和平照相馆”。


文革之前,太原街的新中国照相馆,叫和平照相馆


这个照相馆,和“生生照相馆”并列为沈阳著名照相馆。
这里的橱窗,不同时期摆放过辽宁省劳动模范、沈阳市劳动模范、艺术家、以及部分领导人的大幅照片。


招牌里为什么没有馆字?在当时,这样称谓很潮


太原街拐角东侧,是有名的“南轩酒家”。
他是太原街上唯一一家经营南方风味的饭店。


和“南轩酒家”遥相呼应的,是沈阳市著名的“勺园饭店”。
这里经营正宗的鲁菜,每天中午晚上,这里叮当三响的叫勺声,此起彼伏的报菜名声,昭示着生意兴隆。



“勺园饭店”的南侧,是沈阳市著名的“洪大理发店”,
这里是沈阳当时的高档理发店。理发师几乎全部是上海人、扬州人。该店的理发水平,沈阳市屈指可数。


1983年,这位新娘的发型就是在洪大理发店,排了一天队才烫上的


但是,所有的这些,都已经彻底消失了。


深度君一直认为,从中山路到中华路的这一段太原街,应适当保留。
其它地域,尽可开发。
这样,我们和我们的后人,便能从这些留存的建筑中,最直观地看到,我们的沈阳曾经有怎样的历史,怎样的沧桑和怎样的奋斗。


但是,在我还没有出生,还没有机会说出这些书生气十足的话时,太原街已经不可逆了……
80年代的沈阳太原街


遗迹基本不可能重现,如果重现了,那一定是个假文物!


今天看来,太原街味道岂止是“变了”,而是“完了”。多年来对太原街实行的“外科手术”式的改造,使得大批老字号,在这里被先后“处决”。


太原街的优势在于,它完完全全的面对着沈阳站。

设想一下,如果主街得以保留,它必将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,因为它有历史价值!
它既有民族记忆中的一段耻辱,
也有民族商业发展中的一段荣耀。


看看其他城市,北京的王府井、西单东单、西四东四;上海的南京路、淮海路、城隍庙;天津的劝业场;大连的天津街等著名商业区... ...
无论如何改造,都保留着基本的原汁原味,保留着在老百姓心目中感情深厚的“老字号”店铺。


朋友,请你记住太原街。


记住太原街,就是记住我们这座城市历史中的,一个充满遗憾的断面。
再见!太原街!


热点推荐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